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

2016082510:12


記得葉聖陶老先生寫過一篇題為《蘇州園林》的文章 ,在文中,他從遊覽者的角度,概括出數量眾多、各具匠心的蘇州園林的共同特點,進而從多方面進行說明。這篇文章就像是一把鑰匙,為我們打開了通向蘇州園林之美的奧秘之門。每當講授這篇文章的時候,我總喜歡去網上搜一些關於蘇州園林的圖片,以便讓學生對蘇州園林有一個更直觀的印象。後來我發現,光欣賞網上的蘇州園林圖片是遠遠不夠的。於是,在我的心底,有一個願望在升騰,去看看蘇州園林吧。

俗話說:“有心栽花花不開,無心插柳柳成蔭”。這次的上海之行,雖然不能如願去領略留園、拙政園、獅子林等蘇州園林的曠世之美,但能見到“豫園”和“醉白池”這兩座上海最著名的園林,心裏也是滿滿的幸福。

豫園,位於上海市黃浦區,它始建於明朝嘉靖、萬歷年間,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。它原本是一座私家園林,其主人潘允端,曾任四川布政使。嘉靖年間,潘允端的父親潘恩,從左都禦史任上告老還鄉。潘允端為了讓父親能夠安度晚年,遂花費鉅資,請來當時的造園名家張南陽設計,並親自參與施工。工匠們在潘家的幾畦菜田上,聚石鑿池,構亭藝竹,建造園林。經過二十餘年的苦心經營,終於建成了豫園。"豫"有"平安"、"安泰"之意,取名"豫園",有"豫悅老親"的意思,飽含了潘允端對其父的一片孝心。豫園的建築成就極高,有"奇秀甲於東南","東南名園冠"的美譽,是上海著名的園林之一。

可惜在潘允端去世後,潘家家道日趨衰落,潘家後人無力承擔豫園巨大的的管理和修繕費用,豫園一片荒涼。明朝末年,該園為張肇林所得,這才使得豫園“柳暗花明又一村”。我忽然覺得,張肇林這個名字有點意思,“肇”有“開始、始創、始建”之意。“肇林”二字,是不是在暗示他將要開始為園林肇基嗎?豫園最後一次易主,是在清乾隆二十五年,當時,豫園毀損嚴重,幾近湮滅。為此,當地富商士紳聚資購下豫園,並花費二十年時間,重建樓臺,增山築石,豫園才得以重獲生機!

可是好景不長,鴉片戰爭爆發,豫園先後遭到英法侵略者和清兵的踐踏蹂躪,亭臺破舊、假山坍塌、雜草叢生、樹木枯萎、池水乾涸,舊日園景,蕩然無存。新中國成立後,豫園重建,再現輝煌,並且成為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今天的豫園正以嶄新的面貌,吸引著八方遊客。

走進豫園,滿目蒼翠,樹木參差披拂,錯落有致。假山池沼、亭臺樓閣,掩映在香樟翠柏之間,猶如含羞的少女。你看,魚樂榭周圍古木參天,憑欄可靜觀,池中游魚悠哉遊哉,在自由遊弋。榭前小溪上的隔水花牆體現了江南園林小中見大的特點。小溪長僅數丈,花牆把小溪隔而為二,牆上開設漏窗和半圓洞門。從魚樂榭旁有一株已度過三百多個春秋的紫藤,每年初春時節,枝條上綻滿白色的小花,現在雖然已經過了花期,但深綠的葉片和遒勁的藤曼,依然顯得古樸而充滿生機。玉玲瓏西有"襯玉玲瓏"圓洞門,進門是一座兩層樓,因樓西近荷花池,取"近水樓臺先得月"之意,故名得月樓。月明之夜,登樓欣賞池中月景,心胸為之開朗。樓上陳設名貴文物傢俱。樓下的大廳名綺藻堂,取"樓臺近水,水面風來,水波如綺,藻采紛披"之意。至於,廊橋、隔窗、磚雕、木雕、石雕,更是著眼詩意,凸顯匠心。可以說,豫園的每一處細節,都能看出設計者和建造者的審美情趣和水準。徜徉期間,如在畫圖中,讓人好不愜意。駐足豫園,遙想當年那位潘允端,他絕對不會想到,“豫園”還是那個“豫園”,可是它已經不再姓“潘”了,甚至也不再姓“張”了。這真是,“萬裏長城今猶在,不見當年秦始皇”,嗚呼!世事難料啊。